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种植技术 > 蔬菜 正文

温棚马铃薯病害的防治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21-05-28 

  万民族     高级农艺师     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一品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所

  2009年3月18日
  温棚马铃薯是隆德在去年创新的、一种马铃薯种植摸式。优点是:发挥设施的优越性能、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,有可能将一季生产转变为两季生产;由于利用设施增温保温性能,提早播种、提早产出,产品占有了市场,增加了农民收益。这种创新有利于三农的发展。
  今天,我们讨论温棚马铃薯的病害防治问题。根据已往记录,严重的马铃薯病害有:晚疫病、早疫病、环腐病和黑胫病。
  1、马铃薯晚疫病
  马铃薯晚疫病在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是马铃薯主要产地经常流行的一种病害,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。随着品种的更新和防治技术的改进,病情得到了控制,直至七、八十年代,还有个别年份流行危害。
  病害特征: 晚疫病全株均可感病,前期主要为害叶片。叶片上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,初为水渍状斑,后呈圆形或半圆形大 型病斑,病斑中间灰黑色至黑色,病斑与健部交界处有淡绿色或灰绿色过渡带。潮湿时,背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,这是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;叶柄及茎上的病斑常由叶部病斑扩展引起,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,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也产生白色霉状物;病情严重时,全株叶片萎蔫下垂变黑坏死;天气干旱时,病斑干枯呈褐色,不产生霉层
  。孢子囊随雨水或水流渗入土层侵染薯块,受病薯块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、稍凹陷的不规则形病斑,病斑下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和褐色坏死,病薯很易引发其它病原的侵染而腐烂。
  发病特点:晚疫病由真菌中的卵菌引起,病菌主要依靠菌丝体在薯块内越冬,病薯是初次侵染病原的主要来源。低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,气流、风雨和水流是传播病菌的动力。所以,经常阴雨、早晚结露、植株茂密、空气潮湿情况下发病早而严重。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差异明显。
  防治方法: 1、实行轮作; 2、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。种薯中的病薯是田间发病主要菌源,因此,选用无病种薯是防病的关键措施。选用无病种薯要把好①收获、②入窖、③出窖、④播种前晾晒和⑤切块等“五关”,不断淘汰病薯,尽可能的不让病薯进入田间; 3、加强田间管理,促使植株生长健壮,提高抗病能力;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后,要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,就地深
  埋,减少菌源;4、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用:①2.5% 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;或②72%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;或③72%普力克水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也可用5%百菌清粉尘剂等喷粉防治。每7-10天1次,连续2-3次。
  2、马铃薯早疫病
  马铃薯早疫病也是马铃薯生产中的常发病害,个别年份,能造成重大损失。
  病害特征:早疫病植株各部都可发病,主要为害叶片。叶片上病斑一般近圆形,呈浅黑色或黑色边缘清晰,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,病斑内有明显的、黑
  色的同心圆或轮纹;病斑多时可融合成不规则的病斑,但仍可见到黑色的同心圆和轮纹。块茎较少感病,块茎感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,稍下陷,边缘清晰;病斑下薯肉变褐坏死。
  发病特点:马铃薯早疫病是真菌病害。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薯块的病斑上越冬,成为第2年的初次侵染源。分生孢子的存活期很
  长,主要通过风、雨传播,在马铃薯生长期间,进行多次重复侵染,蔓延扩展。高温多雨、植株生长衰弱,易引发病害的流行。
  防治方法: 1、实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; 2、清洁田园,在收获时与种植前,彻底清除病残体及落叶,减少菌源; 3、增施有机肥与磷、钾肥;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追肥、灌水,避免植株早衰,降低抗病能力; 4、发病初期,用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,或2%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雾防治。结合细菌性病害防治,也可用47%加瑞农可
  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。每10-15天1次,连续防治1-3次。
  3、马铃薯环腐病
  马铃薯环腐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前期,曾是南部山区马铃薯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病害,给当时、当地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。
  病害特征: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。一般感病植株前期生长正常,无明显症状,现蕾开花后,症状逐渐明显,表现植株矮小、生长缓慢,叶片叶脉间产生淡黄色、后转为褐色斑驳,叶缘向上卷曲焦枯,叶柄下垂,植株
  叶片逐渐由下而上萎蔫枯死,枯死叶片不脱落是马铃薯环腐病株的特征;病株茎部剖开,见到维管束多变为黄褐色。薯块感病后,脐部凹陷皱缩,切开后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,用手挤压有乳黄色菌脓流出,病重时,皮层与髓部呈环状剥离。刚收获的薯块症状不明显,经过储藏,病薯才显露症状,检查时用刀削去薯块尾部看维管束有否变色。
  发病特点: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。主要以病薯及其在切块过程中通过切刀传染。带菌种薯播种后,一部分芽眼很快腐烂,能够出土的病芽,在幼苗生长过程中,病菌沿维管束扩展,可延伸至茎基及匍匐茎,形成新的病薯。
  土壤、雨水、昆虫对传播环腐病的作用不大。
  防治方法: 1、选用抗病良种; 2、采用芽栽、小种薯正薯播种,替代切块种植; 3、实行切刀消毒,如用切块播种,先要挑选无病健薯(用刀削去薯块尾部看维管束有否变色,变为乳黄色的即为病薯),切刀必须消毒。切刀消毒可用0.1%高锰酸钾、5%石炭酸和75%酒精消毒 ; 4、清洁田园,在马铃薯开花后,发现病株、及时拔除深埋或销毁,减少菌源积累。
  4、马铃薯黑胫病
  马铃薯黑胫病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与马铃薯环腐病一样,在南部山区普遍发生的病害,给当地生产造成一定损失。
  病害特征:马铃薯黑胫病也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,主要侵染茎和块茎,在
  整个生长期均能危害。一般发病多在株高16-20厘米时出现症状,病株较矮,生长衰弱,叶色褪绿黄化或萎蔫,根茎皮层呈现黑腐状,表皮组织破裂,根系很不发达,并发生水渍状腐烂。块茎染病,初期呈现暗色或有很小的黑斑,有时腐烂,干燥时坚硬而紧缩。将染病块茎纵切时,病组织与健组织间有一明显黑线。
  发病特点:马铃薯黑胫病主要通过病薯传播。病菌只能从块茎和植株的伤口侵入,在皮层、薄壁组织及髓部为害。田间发病状况取决于种薯带病的程度和发
  病条件的是否适宜。带病重、且条件适宜,则病害重、发展快,幼苗来不及出土就已死亡;轻病薯成苗后是田间病原的来源。重茬、阴雨连绵、地下害虫危害重等病情重。
  防治方法:(同3)。